Search


選前分析【政黨票會不會浪費的數學教室】

最近戰得烽火連天的「政黨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選前分析【政黨票會不會浪費的數學教室】

最近戰得烽火連天的「政黨票投小黨會不會浪費?」其實就某角度來說是個經濟學與數學的問題:我的政黨票的邊際效果在哪一黨最大?

最近很多人在討論政黨票怎麼投才不浪費,我也想加入討論,提出一道數學式子來描述「投給沒過5%得票率門檻小黨的影響」。只要學會這道式子,帶入自己認為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,就能了解小黨沒通過得票率門檻的影響。


只有加減乘除的簡單算式。


先將問題重新解釋一次:此次選舉大致上分成兩個陣營,每個陣營都由一個大黨與數個小黨組成。不分區立委選舉中,如果政黨能通過5%的得票率門檻,便能分配到不分區立委席次。有些選民想自發性配票,讓小黨通過5%的得票率;但同時也有選民擔心小黨無法通過5%得票率。
目前多數這類的討論著重在分配己方陣營票數,這個思考角度的缺點是「變數太多」,得同時考慮己方數黨支持率的不同分配狀況,討論起來沒完沒了。各位在高中考排列組合時都有過以下的經驗吧:正面算很麻煩,不如用反面來扣。
比起考慮己方損失,不如考慮對方獲得的席次。

假設所有政黨都通過了門檻,則若對方陣營的總得票率為B%,對方大大小小政黨加起來可以獲得的席次便是34×B%(暫時不考慮席次為整數的問題)。
當換了一種狀況,我方有部分小黨沒通過5%門檻,對方就算得票率依然是B%,總席次卻會比34×B%還要多。
能分席次的政黨變少,每個政黨相對分到的席次便會增加。
假設我方陣營沒過5%門檻的總得票率為T%,席次計算的分母則從100%變成100%-T%,對方陣營可獲得的總席次相對從34B%/100%變成34B/(100%-T%),增加數量為


34×B%-34×B%/(100%-T%)= 34×B%×T% /(100%-T%),近似於34×B%×T%


觀察此公式便知道在不分區立委選舉中,小黨沒過門檻帶來的影響和「對手得票率(B%)」以及「小黨損失的得票率(T%)」有關,兩者與對手增加的席次都是大約正比的關係。

假如小黨只有一個,T%的上限是4.9%;兩個就是9.8%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讓己方陣營的小黨過門檻是較好的策略,一方面可避免分母變小,讓對手陣營不會因此獲利,一方面也因為己方過門檻的政黨數多,能玩「進位多一席樂透」的機會也越多,越容易在此佔到便宜,這點從苗博雅候選人所舉的例子中就能看到(goo.gl/kieHBf )。

最後,我認為這是個很開放的議題,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主張,而我個人是傾向照自己心意去投政黨票。
畢竟就算是極端的對方支持度45%,我方損失高達11%,損失幅度大約是1.89席(可能因為進位會再失去一兩席)。比起請要求對方支持,減少損失,我想政治人物們在當選後致力「降低5%門檻」,並改良投票制度,讓選民能夠選得更心甘情願,不用每個人都在算數學分析棄保算得比期末考還認真。

政治是替眾人服務,服務業不是應該要多站在客人的角度思考,而非要客人好好配合的嗎?

註: 有興趣了解各黨不分區當選邊緣名單的朋友可以參考這篇整理 :goo.gl/oRQBG1


Tags:

About author
“白經濟” 是由一群熱愛經濟學的學生所組成,希望直白、坦白及淺白地說明經濟議題。我們相信這個時代並不缺乏議題,也不缺乏討論,但仍有待更多有效且合乎邏輯的觀點交流。本團隊希望來自經濟學分析的一把聲音能帶給各議題新的想像空間,也堅信這樣的初衷與做法必能對社會有所助益。而這股助益的大小將由讀者與我們共同創造:除了筆者群之間會針對各議題表達意見,我們也盼所有讀者加入討論,讓議題探討更臻成熟完整。
白經濟是由一群熱愛經濟學的學生所組成。 白經濟歡迎各式與經濟學相關的文章!投稿請看:http://talkecon.com/submit/ 聯繫、授權,請洽: 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